NEWS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信息环境的深刻变革。在数据驱动的理念下,信息资源管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海量数据资源的汇集与应用成为信息行业的新常态。作为历史与社会记忆载体的档案资源,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数据化发展的轨道,这成为档案工作者亟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传统档案工作面临着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转型的紧迫需求。在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当下,加快档案资源数据化进程成为档案事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面对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与服务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创新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当前,数据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成为管理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开始在各行业数据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探索与应用。系统探索融入文化大数据的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策略,对于提升档案数据价值、实现档案事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价值阐释与问题剖析
1.1 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价值阐释
档案数据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理念的兴起,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海量档案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异构数据的汇聚,使得档案数据资源内在的关联性、多样性、动态性特点得以充分彰显,由此衍生出诸多创新应用场景和知识发现机会。通过数据挖掘、知识抽取、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档案数据能够与其他文化遗产数据实现深度融合,形成跨介质、跨领域、跨时空的文化大数据资源,从而拓展档案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为人文社科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丰富的数据基础和知识来源。
档案数据资源还是新时代文化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支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作为重要的文化记忆资源,档案数据以其权威性、系统性、原真性,有效弥补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碎片化、非结构化、可信度不高等问题,成为文化大数据内容建设的优质来源。通过整合社会各界产生的档案数据资源,建立文化遗产知识图谱,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体系,能够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数字人文等文化创新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和知识支撑。
档案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传统档案利用方式受到载体、空间、人为等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将档案资源数字化后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利用,有助于拓宽档案文化资源的获取渠道,降低社会公众亲近档案、利用档案的门槛,充分发挥档案在历史见证、权益保障、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另一方面,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使得档案数据资源在经济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开发特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为文化、旅游、传媒、教育等行业提供优质的数字内容,能够充分发挥档案数据资源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文化大数据正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大数据,档案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阔,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1.2 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问题剖析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当前多数档案部门的数据资源开发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尚不明晰,整体工作推进较为缓慢。部分项目脱离档案事业发展实际和用户现实需求,存在重技术应用、轻内容建设,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的倾向。档案资源数字化整体格局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档案数据资源的共享开发格局尚未形成。
二是档案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不高。受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和信息安全顾虑等因素影响,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数字档案资源仅限内部使用,对外共享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各部门单位分别建设的数字档案系统大多存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现象,缺乏必要的互联互通和协同配合机制,制约了档案数字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利用。同时,档案数据的开放共享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安全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空白,数据版权、隐私保护等问题尚待进一步厘清,无法充分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档案数据需求。
三是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情境关联。档案资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其核心特征。但目前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驱动属性明显,偏重对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展示,而忽视了对档案文化内涵和知识价值的深度发掘。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呈现与档案形成的历史语境、档案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和融合,数字档案馆更多停留在资源展示和浅层信息服务阶段,档案数据资源的人文价值、思想内涵、精神意蕴挖掘不足,尚未完全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优质资源。
四是档案数据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受管理条件、技术手段等因素限制,目前不少档案数字化加工、数据著录工作还比较粗放,数据结构化、语义化处理程度不高,数据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有待加强。部分档案元数据内容填写不规范、关联性差,检索点设置不够精准,难以支持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此外,各馆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安全性、可用性缺乏必要的管控,数据迁移、更新、灾备等机制尚不健全。
2 融入文化大数据的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策略
2.1 战略引领 :顶层设计与目标导向
推进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自觉融入和服务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战略布局,加强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首先,要把握数字时代文化形态、文化结构、文化生态的新变化、新特点, 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任务,深入分析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科学确立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方向。其次, 要将开发档案数据资源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档案数据治理的政策法规完善、标准规范制定、平台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注重发挥档案大数据在国家文化大数据战略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再次,要将数字人文研究理念与方法引入档案工作,坚持以人文精神滋养档案事业,突出彰显档案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价值内涵,推动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创新的档案数据资源开发格局。通过加强战略引领和系统规划,为档案数据资源开发提供制度遵循和方向指引,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路径,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2.2 夯实基础 :数据汇聚与平台搭建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进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注重充实丰富的数据基础,也要注重先进高效的平台支撑。一方面,要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全面提高档案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保存、管理水平,促进多源异构档案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提高数据的质量和语义化、关联化程度。要坚持开放共享理念, 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档案数据汇聚与流通,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档案资料的征集和利用工作中来,丰富优化档案数据资源的总体规模、覆盖广度和专业深度,夯实档案大数据应用的资源底座。另一方面,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为依托,以各级智慧档案馆为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档案数据治理技术体系,加强档案数据云存储、容灾备份、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建设,为档案数据存储、计算、传输等提供技术支撑。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档案知识图谱与知识服务平台, 实现多源档案数据的知识化关联表达、智能化检索利用,拓展以知识发现为特色的创新应用,为各类主体提供集成化、一站式的档案知识与档案数据服务。要积极推动档案数据与其他文化数据的交互汇聚与集成应用,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旅游等信息平台, 创建面向公众的文化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创新利用空间,提高档案数据资源流通效率,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2.3 深化应用 :语义关联与情境再现
推进档案数据资源开发,要着眼于全面系统揭示档案史料内容背后的历史语义脉络和多维文化价值,重视档案知识的关联化、语境化呈现, 创新档案数据资源的应用场景和表达方式,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要加强档案文本数据的语义加工与知识组织。综合运用语义分析、知识抽取、关系挖掘等技术手段,深入发掘和梳理档案史料中的人物、地点、事件、概念等核心语义要素及其历史演变脉络,构建反映档案史料知识结构与内在逻辑的知识库与本体库,提高档案数据检索利用的准确性、相关性和可解释性。
二是要创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与文化情境再现方式。充分利用混合现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体验技术,通过动态交互、多维可视化等手段,构建集多媒体于一体的档案资源数字展示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档案记载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与文化氛围,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艺术感染力与现场感。
三是要拓展档案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依托数字人文实验室、档案大数据中心等创新平台,凝聚跨学科研究力量,发挥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耦合作用,在历史人物、文化现象、典籍文献、非遗传承等方面,提供基于档案数据分析的知识发现、推理判断、关联引证、研究分析等增值服务,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资源、新视角、新方法。
四是要打造“活化”的档案数据应用新业态。充分挖掘档案大数据在数字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潜力,开发基于档案素材的文创产品、影视剧本、数字出版物等,推出融合档案元素的特色文旅线路、主题展览、VR体验项目,创新传统档案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唤醒新时代大众的文化记忆,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2.4 协同创新 :跨界融合与价值流通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政策制定、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创意、传播推广等诸多环节,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探索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创新路径与应用模式。
一是要深化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将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纳入国家和地方大数据战略,建立健全档案部门参与数据资源管理的工作机制,完善档案数据在采集、开放、利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在数据质量提升、共享交换、分析应用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彰显档案在数据要素市场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要促进档案工作与文化事业的深度融合。主动对接文化改革发展总体部署, 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数字文化馆、数字文化遗产库等项目的建设, 创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播利用方式,丰富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渠道。
三是要推动档案部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鼓励档案工作者与相关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交流研讨,联合开展档案数据分析、知识挖掘、智能检索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档案学专业数字人文方向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四是要推进档案大数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与数字出版、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动漫游戏等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档案数据资源的创新应用与市场价值转化路径,培育具有档案文化特色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和数字产品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档案数据资源开发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