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中心
因朵服务
部署方案
案例展示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法规解读|《明清纸质档案病害分类与图示》

时间: 2025-05-20 08:30:58 浏览量:101
字号:
分享到:

档案行业标准《明清纸质档案病害分类与图示》(DA/T 61—2017)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标准归纳了明清纸质档案常见病害种类并制定了相应的图示符号,用于规范地记录档案破损状态,有利于推进档案保护修复工作标准化及科学化发展。

制定背景

明清档案是明清两朝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各类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它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于世的明清档案数量巨大,约计2000余万件,除为数不多的实物档案外,90%以上为纸质档案,且多以传统手工制造纸张为载体。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并受不同历史时期保管条件所限,明清纸质档案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与抢救修复工作十分紧迫且任重道远。

日常档案保护修复工作主要参考《档案修裱技术规范》《历史图牒档案修裱技术规范》等相关档案行业标准,其中对材料工具、修复技法、质量标准等均有详细阐述,但对于修复前检查档案破损状况等方面却缺少明确采集和记录档案实体保存现状、破损程度、病害分布状况等重要信息的标准。因此,档案修复人员在做档案破损状态表述时多按照个人习惯,用词随意,导致修复工作记录因缺少时间上的延续性而无法形成档案保存现状数据库。为了在档案普查、保护、修复、科研等工作中规范档案破损状态表述,制定该标准。

作用和范围

该标准归纳了明清纸质档案常见病害类型,统一了档案破损状态的表述名称,针对每种病害设计了相应的图示符号,用符号标示此类病害在档案上的分布情况。有些病害从照片中很难分辨,如粘连,平面照片很难体现;纸张有污渍、变色或焦脆,从照片中只能看出病害位置的纸张颜色与周边不同,但这3种病害对纸张的影响却完全不同,必须配合病害记录标示清楚,通过绘制病害图翔实地记录档案状态。定期绘制个体档案病害图可以清楚标示其老化进度,有助于追踪比对、研究老化原因。将批量档案数据组织起来,可建立档案保存现状数据库,研究病害发展趋势,及时抢救现状差、老化快的档案,有的放矢,把有限的修复材料和人力资源集中到最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档案上来,提高修复工作效率。

书写规范、符合标准的修复工作记录才能形成易读取、可借鉴的修复工作档案,并能够有效地提高修复质量。档案原始状态记录不仅为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总结档案保护工作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档案原始状态到修复过程再到修复后状态的完整记录,使得整个修复过程呈现出完整的证据链,更有利于维护已修复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明清档案是不可复制的重要历史凭证,尤其涉及边疆、民族等敏感问题的档案,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证其证据链的完整性。

明清纸质档案多以传统手工制造纸为载体,以墨迹、颜料、印泥等作为记录信息材料,该标准归集的病害类型是经过长期修复明清纸质档案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其他时期使用相同载体和记录材料的档案修复均可以参照该标准。

制定过程

该标准的编写遵照我国标准化管理规定执行,沿袭了相关档案行业标准的术语和表达,参考文博行业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等,对内容有交叉的部分尽量保持协调统一,结合明清纸质档案的特殊性,在病害种类内容和概念上进行了补充和适当的修改与提炼,如脱浆等病害,在文博、图书标准中没有被列入,但在明清纸质档案中却很普遍,因此该标准将其纳入;锈蚀等病害在明清纸质档案中不具典型意义,不再列入。

明清纸质档案最常见的记录方式是以墨迹书写,伴有少量的颜料绘制图画和印泥加盖的印章,这些记录材料承载的信息是档案的核心价值,在修复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和加固,记录档案原始状态时也应标示清楚。日常工作中,档案修复人员常用“字迹材料”来指代所有记录信息的材料总和,该标准将“字迹材料”收入术语,把档案实体中记录信息材料出现的病害作为12· 2018 29独立的分类,与以纸张为载体的病害区分开来,层次清晰,符合档案修复工作者的使用习惯。

主要内容

该标准归纳了明清纸质档案常见病害类型,共收录纸张病害15种:污渍、褶皱、折痕、变形、断裂、残缺、变色、糟朽、焦脆、粘连、絮化、霉斑、啮蛀、烬毁、脱浆;字迹材料病害4种:褪色、变色、扩散、磨损;装帧病害3种:装裱损坏、装订脱落、装具损坏。针对病害种类制定了相应的图示符号,并规定了图示符号的标示要求和病害图的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