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prise Archives
从泛黄的手稿到恒温恒湿的智能库房,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档案室以“智慧化”改造,开启民主政治档案保护与管理的新纪元。
档案,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政协履职的“记忆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办公厅档案室,自1955年成立以来,珍藏着数十万份承载山西民主政治进程的珍贵文献。
从泛黄的提案手稿到定格时代的影像资料,每一份档案都是政协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见证。
机构使命:山西省政协办公厅的担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政协)是山西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核心机构。其办公厅作为运转中枢,肩负着保障政协履职、存续历史文献的重任。
档案室作为政协工作的“记忆库”,保存着提案、会议记录、文史资料等珍贵档案,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一场以“智慧化”为核心的档案室改造工程已悄然推进。
传统档案室的“成长之痛”:从空间局限到安全隐忧
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档案室现存档案涵盖1955年至今的政协会议记录、委员提案、调研报告及历史影像等,总量超过10万卷(件)。
然而,这座承载着山西民主政治记忆的“档案宝库”,同样也面临亟待破局挑战。
在环境调控方面:温湿度监测依赖人工巡检,档案库房年均湿度波动超15%,档案室的湿度失控导致纸张易受潮,进而滋生霉菌,或因过度干燥而变得脆弱易损,严重影响档案的保存寿命。同时,室内空气质量堪忧,空气中的酸性物质、灰尘等污染物肆意侵蚀着珍贵的档案资料,加速了档案的老化与损坏。
在安全防控预警领域:传统烟雾报警器响应时间长达30秒,且缺乏实时监控与联动处置能力,难以在火灾萌芽阶段及时察觉。此外漏水检测方式反应迟缓,发生漏水时难以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档案存在被水浸泡的风险。
其次对于防盗监测手段有限,无法全方位保障档案的安全。
智能化改造: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守护”
应对措施,山西省政协办公厅通过采购先进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和风险主动预警系统,启动档案室智能化升级项目,重点部署两大核心系统。
智能环境治理系统:打造档案“恒温恒湿”生态舱
档案保存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的寿命。
智能环境治理系统通过“感知-分析-调控-优化”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起档案保护的“生态屏障”:
全维度环境感知网络:在档案库房内密集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精度±0.5℃、±2%RH)、PM2.5、甲醛、TVOC、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12项环境参数,数据采集频率达每分钟1次,确保环境变化“无死角”监测。例如,针对山西冬季干燥、夏季潮湿的气候特点,系统可精准捕捉湿度波动,为调控提供依据。
智慧驱动的智能调控中枢: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环境调控模型,根据档案类型(如纸质、照片、磁带)自动匹配最佳保存参数,并动态调节设备运行。
温湿度联动控制:当湿度超过65%时,系统优先启动除湿机;若湿度低于45%,则自动开启加湿器,同时通过变频技术调节空调功率,避免温度剧烈波动。试运行期间,库房温湿度波动范围从±10%缩小至±2%,达到国家档案馆A级标准。
空气净化循环:针对档案库房可能存在的霉菌孢子、酸性气体等污染物,系统集成高效空气过滤器等吸附装置,配合新风系统实现全屋空气循环净化,PM2.5浓度长期维持在10μg/m³以下,甲醛浓度≤0.05mg/m³,为档案提供“洁净空气舱”。
智能防控预警系统:构建档案安全“防护网”
可视化监控:360度全景无死角可视化,管理人员可实时定位档案位置、查看设备状态,可随时切换某一时间段的场景。
火灾预警:光电感烟探测器与红外热成像仪联动,火灾识别时间缩短至5秒内,并自动触发喷淋或气体灭火装置。
入侵防御:被动红外探测器与智能人脸门禁系统双重防护,非法闯入时触发声光报警并推送信息至安保终端。
漏水监测:在库房地面及管道周边部署云多功能漏水报警器和配套漏水节点,漏水发生后10秒内发射声光及电话报警信号。
项目实施后,档案室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环境稳定性:温湿度波动范围缩小至±2%,档案纸张老化速度减缓40%。
安全事件:试运行期间零火灾、零盗窃、零漏水事故,风险处置响应时间缩短90%。
以智慧档案赋能民主政治建设
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档案室的智慧化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为人民政协事业留史存证”使命的深刻践行。
从“纸间”到“指尖”,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档案室的智慧化转型,正以科技之力守护民主政治记忆,为新时代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